•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文章 -> 人物 -> 企业家

    中国清真餐饮名人|韩福忠和他的拉面人生

    企业家

    2019-10-05 10:59:57

    407422 0

     韩福忠5.jpg

    我叫韩福忠,撒拉族,1966年出生在青海省循化县。30岁以前,也就是1984年到1996年间,正赶上咱们国家搞改革开放,那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借着政策的春风,我做过品牌内衣的青海代理、做过牛绒生意、开过牛绒加工厂,在家乡的土地上,凭借着我们撒拉人天生敢闯敢拼的性格,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打出了一些名气,也积攒了很多办民营企业的经验。

    我和拉面结缘是在1996年,当时牛绒生意出现了行业性不景气,我的企业考虑转型,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拉面。当时的拉面行业已经发展了近10年的时间,店面比今天的店面还要破旧一些,产品也还要粗糙一些,是正经的“拉一代”的艰苦创业时期。凭着我对行业的基本判断,我举家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心脏城市“深圳”,在这里开始了我与拉面至今都还在蓬勃生长的一世情缘。

    深圳大改革,拉面小品牌,民族多矛盾

    1996年,我全家来到深圳,当时的深圳处处都是大发展、大建设的场景,人们经历了太久的压抑,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没有急于开店,而是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深圳的大街小巷、旧区新城,不光考察拉面店,同时也看其他不同类型的餐饮店,了解各个区域顾客的类型(上班的、打工的、商务区、写字楼等等)、顾客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这是之前做企业养成的习惯,后来选址的事实证明,这两个多月时间是没有白费的。两个月后,我把第一家店的地址选在了蛇口,去过深圳的人都知道,蛇口是“特区中的特区”,这里的顾客多数是不会计较价格的,只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达到要求,不愁没有生意。店址选定后,我找来了当时小有名气的装修队把一个50平米的小店装饰一新,店内的陈设也参照其他餐饮同行的标准,这一做法当时普遍不被搞拉面的同乡接受,他们大多数人都想“不就卖个拉面吗,搞这么大阵仗,花这么多钱,啥时候能收回来本钱,疯了吧”,他们更加不理解的是我把拉面的价格定在了“28元”一碗,这对在当时普遍只卖8块钱一碗的拉面店来说,简直就是天价,没人看好我开的这个小店,有的人说:“我抗不过3个月,一定关门”。按照青海人开拉面的传统,开业的时候我叫来了所有能找来的开拉面的乡亲,一起热闹热闹,他们嘴上不说,我从他们的脸上看出了很多担忧的情绪。

    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自开业之日起,50平米的小店,每天接待客人300人次,营业额8000多元,三个月下来,不仅没有关门,净利润就达到50多万元,几乎是其他拉面店一年的利润。一个名叫马木洒的拉面店主,听别人说了我的店,十分好奇,有一段时间天天来我店里,一来二去就熟悉了,看到我们一家人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有一天,他实在憋不住了,趁午饭刚过,客人比较少,就把我拉着坐下来问东问西,特别是为什么敢卖28块钱这个事。我把来深圳前两个月如何走街串巷、如何考察市场、如何进行顾客分析、如何选址、如何定价等等这些过程一五一十地跟他说了一遍,他恍然大悟,原来开个拉面店还有这么多道道,难怪我的店生意出奇的这么好,原来早就做了这么多工作。当即他就很诚恳地表示,“老韩,我来深圳5年多了,店也开了几个,像你这样干的真没见过,今后就跟着你干了,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跟着你有钱挣”。我当时心里在想,“其实这个店只是做好了三点:一是用餐环境上达到了快餐行业中等偏上水平,二是准确把握了店址附近的消费人群的消费水平,三是为28元一碗的拉面配备了鸡蛋和小菜,我想这就是比较早的拉面套餐了吧。真的要做好这一碗面,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那时我心里逐渐就有了做一个拉面品牌的想法,但只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不曾对太多人说起。

    后来,马木洒成了店里的常客,从聊天中才慢慢得知他的一些情况,他是化隆甘都人,因为在老家没什么收入,1991年,为了谋生,一家人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深圳,经过青海老乡的帮忙,开起了拉面店,父母、两口还有两个孩子,一家人刚来的时候很困难,吃住都在店里,也就是刚能吃饱饭,手里剩不下几个钱。后来随着拉面生意越做越好,家里人的生活条件才一点点得到改善,经过5年的打拼,现在一共开了5个店,在深圳的拉面行业中也算是数得上的人物。聊天中他还说,他最担心的是孩子,刚来深圳的时候,孩子还小,爷爷奶奶白天店里帮忙顺便带孩子,现在孩子一天天大了,到了上学的年龄,可是户口不在这里,如果送回去上学,家里已经没人,如果在深圳上学又苦于没有门路,说到这些,一向硬气的汉子只有叹气和摇头,丝毫没了办法。马木洒孩子上学的事,在我心里久久挥之不去,后来我找到了深圳市伊协,在他们的引荐下找到了深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向他们反映了这个情况,市局的领导非常重视这个事情,因为在此之前他们也陆续接到了一些这样的情况反映,外来流动少数民族人口子女入学的事,是个普遍性比较强的问题。深圳速度就是深圳速度,在市局介入事件处理的一个月时间内,先后经过了情况核实、制定解决方案、学校对接等等一系列合规手续后,马木洒的两个孩子先后就近入学了。在为他们一家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感谢政府民族政策好的同时,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深圳当时从事拉面行业的人数已经超过1000人,又有多少家庭面临像马木洒这样的处境和问题,不光孩子上学,那时拉面人和当地人的摩擦和冲突不断,商业纠纷也是此起彼伏,这些人都是外出谋生的乡亲,异地他乡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是不是该想些办法、做些事情。后来在深圳也好、在西安也罢、还是现在的合肥,拉面陪着我一路走来,这些想法也一直在我心里,只要条件成熟,我都会尽自己的可能做一些事情,让我们的乡亲在远离故乡的土地上生活的更从容一些、更便宜一些、更开心一些。

    在深圳的日子里,我担任过广东省伊协委员、深圳市伊协常委、深圳市清真寺管委会副主任兼社会外联安全组组长,这些角色为我给乡亲们做些实事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因为积极参与民族事务、调解民族矛盾、处置突发事件,先后被深圳市各级政府部门授予一些荣誉:广东省伊斯兰教协会 “广东穆斯林团结进步积极分子”荣誉称号、深圳市统战部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拉面经济带头人”荣誉称号、深圳市南山区统战部和区民族宗教事务局2009年“热心公益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深圳市南山区统战部和区民族宗教事务局2011年“共建和谐社会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也逐步形成了一些系统的想法,后来在西安和合肥的许多做法也来自于这一时期的工作积累。

    经过几年在深圳的发展,我陆续开了5个店,马木洒也很快兑现了自己的话,他把自己的5个店改了门头,这样加起来我们有了10个店,取名“雪域情”,这在当时的深圳拉面行业也是个不小的壮举,那时多数拉面店没有名字,只有“兰州拉面”、“西北拉面”、“拉面王”、“马记拉面”之类大概的门头,并没有品牌,“雪域情”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情况,不仅名字做了统一,同时形成门面形象统一、产品菜单统一、材料采购统一的“三统一”局面。从此我便走上了拉面品牌化、连锁化经营的道路,后来“雪域情”改为深圳撒鲁尔,算起来这就是合肥“韩鼎记牦牛肉拉面”的前身,这是后话了。

    阿费夫小吃500.jpg

    西安大发展,拉面建品牌,民族小生态

    2006年前后,我从深圳转战西安,为了摆脱了拉面馆普遍面向低端客户、毛利润低的局限,我瞄准大众中端餐饮消费市场,在西安,我的拉面品牌正式定名“韩鼎记”牦牛肉拉面,通过扩大店面面积、提升店面装修档次、提升菜品种类品质(摆脱单一拉面为主的产品形式)、引入现代餐饮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由拉面馆升级为中式快餐厅。为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托N”的经营模式,及将城市进行网格化管理,单位区域内设置一个300平米到400平米的旗舰店,同时配置若干100平米左右的标准店,所有店面进行统一的成品半成品配送和必要的原材料配送(小型中央厨房),统一品牌形象,统一品牌宣传,互相引流。这个模式西安经过试行后,深圳的店面业根据这个模式做了整合,效果非常好。

    西安的民族经济发展比别处更好一些,我在西安也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马乃就是很有想法的年轻人,他跟我探讨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关于大城市中外来少数民族生存、发展和融入的问题。马乃告诉我他们一家人、一个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与世隔绝”地生活在不足百平方的空间里,对多数人来说口袋里的钱不是挣来的,是熬来的。在西安开了几年店,不知道市政府在哪里、不知道博物馆在哪里、不知道万达在哪里、不知道公园在哪里,更谈不上大都市的城市市生活,偶尔遇到刮风下雨,店里没生意,去趟步行街就算是过节了。他的孩子很小就被送回到西北老家,由留守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带,与留守老人相守成了留守儿童。家里的老人年龄大了,会生病,没人照料,拉面店发生了纠纷要调解、调节不好会起冲突,店要是停了,全家的生计马上就断。再加上近几年来国家环保的严厉政策,小微拉面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拉面人在城市中活的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时时刻刻想着挣上了钱就回家。

    在跟马乃的交流中,我逐渐意识到,其实我们所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而我查阅了一些官方的资料,才发现“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治理”是一个国家性的课题,作为城市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的一份子,被改革开发的洪流从西北裹挟着进入了东部大城市,原来国家一直都非常关注我们这个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我和马乃等人的努力下,我发起成立了《陕西省撒拉民族文化产业协会》,作为比较系统地解决区域性城市少数民族问题的专门性机构,我开始把之前在深圳参与基层民族事务处理的经验系统化、制度化、流程化,试着构建一个城市范围内高效运转的外来少数民族小生态。

    合肥做试点,长三角复制,民族生态圈

    2013年,经过了拉面人近20年艰苦奋斗,拉面经济迎来了水到渠成的春天,随着青海、甘肃等地方政府开始大力支持拉面经济的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民生产业,各地陆续出台了扶持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2014年5月,青海省海东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晓容带领海东市各部门负责人到广州、厦门、杭州、苏州、上海等地进行拉面经济发展现状专项调研。2015年1月,海东市出台了《关于海东市进一步促进拉面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在拉面馆相对集中的一线城市打造3-5家拉面经济品牌示范点,加快推进连锁经营,着力提升拉面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程度。到2020年,基本形成龙头企业带动连锁经营的发展模式,连锁经营店力争达到三分之一。2015年3月,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项措施支持“拉面经济”。2015年5月,首家服务于本省拉面人的拉面服务中心在青海挂牌成立,它未来将面向全国开展拉面信息推送、清真食材配送、餐具厨具供应、相关政策发布、工作人员培训等服务。2016年循化县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加快拉面经济转型升级和扩面增量步伐,着力支持“撒拉人家”品牌示范点的建设。2016年3月10日两会期间,***总书记来到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审议过程中,有代表谈到精准扶贫,介绍了青海扶贫攻坚举措,包括劳务输出过程中形成了像“拉面经济”这样的品牌。总书记询问青海拉面的由来、与兰州拉面的区别、经营拉面人员的情况等。听说现在青海有2.8万家拉面店,有18万人在全国各地从事拉面经营,不少人都由此成为了企业家,总书记对此表示肯定。

    有了深圳和西安的实践和积累,踏着政策的春风,我的“韩鼎记”牦牛肉拉面全国扩张的步伐正式开始。在全国几大主要的经济区中,我选择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扩张的第一站,出于试点成本的综合考量,合肥成为了第一站。自2013年初起,由合肥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牵头,合肥市宗教事务局、安徽省伊斯兰教协会、合肥市伊斯兰教协会、合肥市清真寺管委会联合组团,经过长达三年十余次的全方位考察,先后实地调研了深圳撒鲁尔餐饮、西安撒鲁尔餐饮、青海撒鲁尔餐饮、青海雪源生物科技(牛羊育肥)、青海黄河峡渔业(高原冷水鱼养殖)、化隆成林核桃、海西柴宝生物科技(枸杞饮料)等分支机构,作为谋求全产业链覆盖、全国产业布局发展的撒鲁尔餐饮给安徽省民族宗教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合肥市民委对撒鲁尔餐饮的规模、状态、理念、思路、表示了充分的认同,撒鲁尔也对如何解决安徽市场民族餐饮的乱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后来洽谈更是扩大到民族产业层面的合作意向,尤其谈到安徽牛羊肉市场“假清真”的问题,从屠宰源头解决方案更是不谋而合。

    2014年,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驻安徽劳务办事处成立,任命我担任办事处主任,撒鲁尔进军安徽市场的战略得到了循化县政府政策性肯定。作为“拉面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在安徽落地的务实先锋,撒鲁尔借此既解决了自身发展的人才需求问题,同时又解决了地方政府安置就业和精准扶贫的双重任务,可谓一举多得。截至到目前位置,撒鲁尔在控股参股的所有产业中,青海籍的员工已超过100人,并且随着公司全国连锁战略的积极推进,这个数字将会不断被刷新,撒鲁尔也将成为去青海最具就业安置能力的驻外办事处。

    阿费夫菜500.jpg

    2015年9月,我们正式进入安徽市场前,撒鲁尔启动了品牌升级转型策划项目,推出“阿费夫民族文化餐厅”品牌和“韩鼎记牦牛肉拉面”品牌,囊括中高端民族餐厅、中高端中式快餐二级店、城市商业综合体示范店、机场高铁特供民族快餐、行政事业单位大型企业高校清真食堂或窗口、以及与上述业态形式相配套的中央厨房和配送系统,同时成立了支撑品牌运作的运营公司,“双品牌三位一体”的城市快速复制样板初步形成。

    进入2018年,我们策划了一系列的品牌营销活动,承办安徽省首届少数民族拉面技能大赛、代表清真餐饮届参加“海峡两岸餐饮烹饪技能大赛”、参加“首届青海拉面技能大赛”并获金奖、参加“西安高原绿色商品大集”,省市县领导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肯定的评价,我为我的品牌提出了明确的奋斗方向“连而又锁做好拉面提档升级,跳出餐饮做大青海销售平台”。对外推广的同时,旨在服务拉面人和大众消费者的供应链电商平台在青海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旨在针对拉面产业相关原辅材料采购、仓储、物流、配送的综合性供应链基地在青海循化紧张建设中,一幅宏大的拉面经济的蓝图正在我们面前展开,抓住历史的机遇,我当像撒拉先祖一般勇往直前、百折不挠。

    “民族经济发展”和“城市民族融入”是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治理这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只有两个问题都解决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问题。在全力开展“拉面提档升级”工作的同时,我也不忘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促进我们这些人在城市的融入。“虚拟民族社区”是我在二十多年基层民族工作中提炼出的一套切实可行的治理模式,我把散居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少数民族群众看成生活在一个居民社区的居民,他们在物理上并不聚居在一起,但是由于地缘文化、民生需求的一致性,他们事实上构成了一个虚拟的民族社区,我把这个覆盖整个城市的虚拟民族社区划分成若干个与行政单元相似的网格,每个网格大概方圆2到3公里,网格内大概有拉面店20到25家左右,在每个网格中选拔其中比较有公信力、有能力、有意愿参加社区事务的群众担当志愿者,把志愿编入城市劳务办事处名下,由劳务办与各个网格的社居委建立驻点关系,如此这般,便能形成一个“以少管少、志愿服务,社区驻点、链接资源”的综合服务体系,既能解决散居跨区、难于融入的问题,又能弥补基层民族事务行政乏力的实际困难,有效促进城市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的融入。目前在合肥我们已经完整地落地了这个体系,马尕西木是这个30多人志愿者队伍的一员,也是我很好的朋友,他是合肥市庐阳区九狮桥社区的驻点志愿者,在他的工作下,办理入学的少数民族孩子有10多个,调解纠纷超过5次,帮助介绍拉面店3个,协助九狮桥社区完善外来流动少数民族群众建档立卡,在做好自己生意的同时,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像马尕西木这样的志愿者我们办事处下还有30多个,他们都在各自的网格中志愿地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着。我也想把这种治理模式推广到全国各大城市中去,在做拉面连锁的同时,也做一个虚拟民族社区的连锁,让拉面人能够安安心心地在城市中生活下来,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我是一个普通的撒拉族人,“一带一路”打开了向西的国门,“中华民族一家亲,齐心共筑中国梦”赋予了民族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激荡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我的中国梦,就是想让各民族文化融合到一块,让民族特色产业成为我们本民族与兄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欢迎各民族的朋友到我们这里来体验丝绸之路璀璨的多元民族文化”。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 积分

      1738

    • 文章

      867

    • UID

      1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